视同缴费和实际缴费: 哪种方式算的养老金更高?

  • 2025-07-30 12:53:02
  • 392

在养老保险制度中,"视同缴费"与"实际缴费"是两种不同的参保记录计算方式,直接影响着退休后的养老金水平。那么,哪种方式计算的养老金更高呢?

1、两种缴费方式的本质区别

视同缴费年限是指参保人员在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前的连续工龄,虽未实际缴纳养老保险费,但根据政策规定被视为已缴费的年限。如1992年前企业工龄、2014年前机关事业单位工龄。

实际缴费年限则是参保人按规定实际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累计年限,直接反映个人账户积累情况。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采取"统账结合"模式,单位缴纳部分进入统筹账户,个人缴纳部分计入个人账户。

2、计算机制:两种缴费的养老金构成差异

在养老金计算公式中,基础养老金=(退休时上年度全省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缴费年限×1%。视同缴费与实际缴费均计入总缴费年限,但在具体计算中存在重要区别:

视同缴费年限通常按1.0的缴费指数计算(部分地区可能调整),个人账户部分则按"虚账实记"方式由财政补贴。

实际缴费年限的指数根据实际缴费基数与社平工资的比值确定,个人账户金额完全取决于实际缴费积累。

3、比较分析:哪种方式养老金更高

在同等年限条件下,视同缴费计算的养老金往往更高,主要原因有三:

其一,视同缴费的缴费指数通常按较高标准计算。许多地区规定视同缴费指数为1.0或更高,而实际缴费中,不少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可能按最低基数缴费,导致实际指数偏低。

其二,过渡性养老金的加成。对于有视同缴费年限的"中人",养老金计算会额外增加过渡性养老金,这部分待遇实际缴费者无法享受。

其三,政策倾斜因素。视同缴费作为制度转轨的补偿措施,其计算标准通常较为优惠,以确保改革前后待遇的平稳衔接。

但需注意,实际缴费年限长的高收入群体可能反超。对于缴费基数始终高于社平工资300%的参保人,其实际缴费年限计算的养老金可能超过视同缴费年限,因为高缴费带来的个人账户积累和指数化工资优势显著。